• 1
  • 2
  • 3

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技术资料

干洗牢度测试方法详解

作者:小编 发布于:2025-11-13 点击量:

 在纺织品质量检测领域,干洗牢度测试是评估织物耐干洗性能的核心指标。当消费者将高档服装送至干洗店后出现褪色、沾色等问题时,往往与织物的干洗色牢度密切相关。本文将系统解析干洗牢度测试的技术原理、操作流程及标准体系。

 一、干洗牢度测试技术原理

 干洗牢度测试通过模拟商业干洗过程,评估染料与纤维的结合稳定性。其核心原理在于:将试样与标准贴衬织物共同置于四氯乙烯溶剂中,经特定温度与机械作用后,对比处理前后试样的颜色变化及贴衬织物的沾色情况。该过程可有效检测染料分子在有机溶剂环境中的迁移特性。

 测试体系包含三大要素:试样制备需确保代表性,通常取自成衣关键部位;贴衬织物选用多纤维组合,涵盖棉、涤纶、锦纶等常见纤维;溶剂环境严格控制在30±2℃,既保证染料溶解性,又避免纤维损伤。这种设计使测试结果能真实反映服装在实际干洗中的表现。

45度干洗试验机.png

 二、标准化测试操作流程

 1.试样制备阶段

 从待检织物裁取40mm×100mm试样,与未染色贴衬织物沿短边缝合形成组合试样。需特别注意:试样应避开织物边缘及瑕疵部位;缝合线迹密度控制在3针/厘米,防止机械作用导致边缘卷曲。

 2.溶剂处理阶段

 将组合试样与12片不锈钢圆片共同置入棉布袋,投入装有200mL四氯乙烯的不锈钢容器。在30℃恒温水浴中机械振荡30分钟,此过程模拟干洗机的溶剂循环系统。不锈钢圆片的加入可增强机械摩擦,更真实还原商业干洗环境。

 3.后处理与评定阶段

 处理后的试样经离心脱液后,悬挂于60±5℃热风中干燥。评定环节采用双参照法:以原始试样为基准,用灰色样卡对比评定试样变色等级;同步评估贴衬织物六种纤维的沾色情况。这种立体评价体系可全面反映染料在干洗过程中的迁移特性。

 三、现行测试标准体系

 1.国际通用标准

 ISO 105-D01:2010标准规定采用四氯乙烯溶剂,测试温度30℃,处理时间30分钟。该标准强调溶剂纯度需达分析级,且容器密封性应确保溶剂挥发损失≤2%/小时。

 2.中国国家标准

 GB/T 5711-2015在继承ISO标准框架基础上,优化了贴衬织物配置方案。现行标准要求使用包含醋纤、棉、锦纶等六种纤维的多纤维贴衬,更全面评估染料对不同纤维的沾色风险。该标准同时规定溶剂更换周期不得超过8次测试,防止溶剂降解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
 3.行业特殊要求

 不同产品类别执行差异化标准:男西服(GB/T 2664)要求优等品变色/沾色达4-5级;而婴幼儿服装(GB/T 21295)明确免于考核,体现对特殊人群的保护。值得注意的是,羽绒服(GB/T 14272)等12类服装标准中未设定干洗牢度指标,这与产品使用说明中"不可干洗"标注相呼应。

 四、质量控制关键点

 溶剂管理:每次测试前需检测溶剂酸值(应≤0.5mgKOH/g),防止溶剂降解导致测试偏差。

 设备校准:水浴锅温度波动范围需控制在±0.5℃,振荡频率误差不超过±2%。

 环境控制:实验室相对湿度应维持在40-60%RH,避免织物吸湿影响色牢度评定。

 人员培训:评定人员需通过色觉检测,且每年进行灰色样卡比对复核,确保评定一致性。

 干洗牢度测试作为纺织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防线,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保护。随着环保溶剂的应用推广,测试方法正朝着更绿色、更精准的方向演进。理解并掌握这些测试技术,对提升产品质量、减少消费纠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。


工信部备案:沪ICP备19013553号-15   网站地图